Nanomaterials:西安交大化工学院40周年院庆学术交流活动——魅力化工与前沿材料论坛

发表时间:2024-05-10 阅读量:591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于2024年迎来建院40周年。值此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节点,西安交大化工学院将于5月15日举办40周年院庆学术交流活动——魅力化工与前沿材料论坛,凝聚海内外校友与学者共襄盛会。

 

本次论坛活动由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主办、MDPI Nanomaterials 期刊承办,西安交大化工学院副院长余云松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学院领导、领域内知名专家与MDPI Nanomaterials 期刊编辑部将共同参与并带来精彩报告。

 

会议信息

2024年5月15日 9:00—17:00

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涵英楼(西辅楼)

5-1W105会议室

 

观看通道

https://www.surveymonkey.com/r/LFYZZCV

填写信息,即刻免费报名参加。

 

会议议程

 

会议主席

余云松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2012年10月获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目前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副院长,科技部项目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原创项目获得者、省优博获得者、陕西石化科技奖一等奖获得者、王宽诚青年学者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废水和固废处理,提出的高效低能耗的热电共驱/单原子溶剂捕集利用CO2及其协同废水固废焚烧原创思路。现已在 Applied 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ACS Catalysis 等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50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5件,专利转化3件。已开展科研项目13项,总经费超过2000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包括首批原创项目,面上和青年项目)、单项1200万重大课题1项、陕西省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 (一等) 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基金委重点各1项。成果被应用于中海油、恩菲、陕煤、延长等;技术出口至马来西亚。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改项目2项。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1部。获得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 (第二)、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教材一等奖、西安交通大学授课竞赛一等奖、西安交通大学后备教学名师。

 

主讲人

赵彦利 教授

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Lee Soo Ying讲席教授,化学、化工和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兼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A*STAR) 材料与工程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于南开大学获得本科和理学博士学位,博士导师为刘育教授;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Sir Fraser Stoddart教授。现主要从事合成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和材料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研究兴趣集中于新型自聚集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催化和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发表SCI论文500余篇,H指数116。先后获得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Fellowship (2010)、《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杰出青年创新人物(新加坡2012)、亚太光化学协会青年科学家奖 (2016)、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青年研究员奖 (2017)、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Investigatorship (2018)、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2018-2023)、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22)、三井化学-SNIC工业奖 (2023) 等荣誉和奖励。担任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执行主编。

报告题目

Supramolecular Biomedicine for Cancer Imaging and Therapeutics

响应超分子系统最近在生物成像和治疗领域获得了极大关注,因为它们能够通过调节响应的方式传递具有空间和时间控制的生物活性分子。我们开发了多种响应式多功能纳米系统,用于癌症治疗中的靶向生物成像和受控药物递送。为了克服生物组织中光子散射和低光学响应的问题,我们制备了集成纳米粒子作为外源性造影剂以增强生物成像模式的能力,发现了一种使用多孔纳米粒子来防止生物染料聚集以增强生物成像能力的策略,并开发了可用于光可调生物成像的自组装纳米粒子,以便可视化细胞进化的不同阶段。此外,我们还合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响应纳米系统,用于荧光、双光子、三光子和光声生物成像引导治疗。这些响应性纳米系统通常可以发挥如下几个重要作用:

(1) 用于药物递送的纳米载体;

(2) 用于药物释放的触发器;

(3) 用于细胞成像的发色团;

(4) 用于实时监测药物释放的可切换荧光团。

这些响应性生物成像和治疗策略具有应用于现有的药物或实验化合物的可能性,将受益于更长的循环时间而更有希望应用于下一代癌症靶向治疗。

 

谷龙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教授。2018年在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2018至202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21年加入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主要围绕新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开展工作:设计合成新型有机长余辉材料,研究材料的构效关系,并探索其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包括防伪、显示、传感以及生物成像等领域。截止目前,在 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主持陕西省省级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

报告题目

聚合物室温磷光材料设计合成与功能化

室温磷光材料由于具有发光寿命长、斯托克斯位移大以及激发态性质丰富等优点,在生物成像、文件加密、信息防伪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导电性,加之成本低廉、结构易修饰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通常,晶体诱导、主客体掺杂、构建刚性聚合物、MOF以及超分子自组装等是构筑高性能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有效策略。相比于其他材料体系,聚合物材料具有柔性、质轻、可旋涂、可拉伸等诸多优势,在柔性电子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因此,课题组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多色彩、长寿命、圆偏振、柔性以及具有X射线响应的新型聚物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并且通过光谱技术与理论模拟计算等技术手段,详细揭示了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分子结构与性质间的内在关联机制,阐明了纯有机材料在室温条件下产生有机室温磷光的发光机理,为设计更多高效率、长寿命、多功能的有机室温磷光新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

 

林燕 博士

MDPI 出版人

201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MDPI,曾担任 Foods、Nutrients、Genes 等期刊责任编辑、编辑部门负责人,以及学科出版协调人等职位,目前担任 Nanomaterials 期刊出版人。

报告题目

开放获取与MDPI & Nanomaterials 期刊介绍

简要解读开放获取 (OA) 出版模式、介绍MDPI和 Nanomaterials 期刊,指导学者们的投稿方向。

 

纪雷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教授,致力于有机光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和电化学过程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Nat.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4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担任SCI收录期刊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Symmetry 编委。

报告题目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Through Carboranes

正二十面体闭式碳硼烷 (carborane)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芳香族的一员。由于三种闭式碳硼烷团簇异构体 (邻、间、对碳硼烷) 及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分子和电子结构,因此在诸如铀酰捕获、医学化学和发光材料等领域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这些团簇与其取代基之间的共轭程度仍有争议。碳硼烷团簇的骨架由三中心两电子 (3c-2e) 键构成,这种特殊的价键结构使碳硼烷团簇原则上可以允许通过其的电子离域和电荷转移,继而可作为类似于二维π体系的共轭桥用于光电功能材料的构建。但此前的绝大部分研究表明这些团簇和与其连接的π-体系之间的共轭程度非常弱——因为碳硼烷的前线轨道和取代基之间很难有同相相互作用。我们发现碳硼烷和苯之间的相互作用在HOMO中是反键的,但在LUMO中是同相的。这表明,在间、对碳硼烷的碳原子端引入强电子受体可能会促使它们成为有效共轭桥。受此启发,我们在碳原子上引入二米基硼基团,通过硼空轨道与碳硼烷LUMO的同相相互作用,实现了跨越碳硼烷的电荷转移和电子离域。

 

党东锋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 Chem. Soc. Rev.、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 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9篇。先后荣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 (第二)、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第三)、陕西省化学优秀青年奖和仲英青年学者等荣誉和称号。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和西安交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A类)。担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精准检验专委会委员和西安纳米科技学会理事,以及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SmartMat 和集成技术等期刊青年编委及客座编辑等。

报告题目

多功能聚集诱导发光纳米组装体及其生物应用研究

“聚集诱导发光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纳米材料因具有聚集态发光亮度高、生物相容性能好和光学稳定性能优良等特点,近年来受到了全球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在生物纳米诊疗领域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多数 AIE 纳米材料的发光分子主要是以无定形状态存在,其分子聚集松散,构筑体系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子内运动,激发态非辐射跃迁通道占比仍然较大,严重限制了纳米材料的高效荧光发射及其他功能特性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分子有序堆积的AIE纳米组装体显示了更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我们课题组构筑了系列红光发射的AIE分子,并且通过分子内多重作用力的引入,实现了形貌规整的AIE纳米组装体的构筑,并且其在固态等聚集状态下具有优异的荧光发射性能,促进了构筑材料在超高分辨生物荧光成像和光动力治疗等领域内的深入应用研究。



杨庆远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西安市领军人才、小米青年学者、西安交大青年拔尖人才等支持计划。担任中国晶体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西安交大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SCI期刊 Chin. Chem. Lett.、Chin. J. Struct. Chem. 的青年编委。获陕西省“特聘专家”称号。长期从事晶态多孔框架材料方面的研究,在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工程应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截至目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以一作/共一/通讯作者在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Science Advances 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6篇 (22篇论文IF>10);申请专利15件;参与制定标准2项;在国内外重要会议上作邀请报告30余次;参与出版教材2部。主持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荣获第一届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纳米研究奖、“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赛总决赛一等奖。

报告题目

柔性多孔框架材料用于温室气体的捕获和分离

六氟化硫 (SF6) 作为一种电子气体,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和电绝缘性,在半导体、电力设备、航空航天、金属加工、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六氟化硫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重点控制的温室气体之一,它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2800倍,《京都议定书》将其列为六大温室气体之一。各行业中使用的六氟化硫仅有一小部分被回收利用,大部分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因此六氟化硫气体的高效回收与减弱其直接排放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最近我们开发了系列具有不同孔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 (MOF) 材料,用于六氟化硫的捕获。研究表明,具有一维纳米孔道且孔尺寸与SF6分子动力学直径相近的MOF材料具有良好的六氟化硫捕获效果。MOF材料Ni(ina)2的孔径为0.6 nm,和SF6的分子大小 (0.52 nm) 非常匹配,因此该材料表现出优良的六氟化硫捕获效果,Ni(ina)2在298 K (0.1 bar) 下的SF6吸附量为2.39 mmol/g,其SF6/N2分离比高达375。理论模拟计算和单晶结构解析表明,Ni(ina)2框架和六氟化硫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作用力,可以从低浓度SF6-N2混合气中选择性地捕获六氟化硫分子。动态突破实验也进一步表明Ni(ina)2具有良好的SF6/N2实际分离效果,该工作为工业上含氟电子气体的捕获提供了思路。

 

钟奕 博士

MDPI 出版专员

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主要职责是密切关注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期刊与外部学术编辑的交流合作,为学者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

报告题目

介绍出版伦理背景,分析作者在投稿和发文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出版伦理问题,讲解科技期刊如何处理出版伦理问题,案例解析。

 

会议主持人

张华承 特聘研究员

西安交通大学

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在山东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相继完成新加坡、美国等多个机构关于超分子自组装方面的研究工作后,于2019年起任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特聘研究员。获得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计划等资助。主要从事新型自组装材料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戴亮亮 副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方向为功能药控系统肿瘤免疫/代谢治疗。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国家纵向、省重点研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8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在 Nat   Commun、Adv Funct Mater、ACS Nano、Adv Sci、Nano   Today 等本领域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IF>10的论文18篇、ESI高被引及热点论文3篇;SCI引用2300余次,H指数31。曾获陕西省人才计划、青托、校翱翔新星等人才项目资助;荣获陕西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奖等省部级奖励2项。担任多个国际刊物编委、副主编,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基因诊断专委会委员等职务。

 

冯涛 副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炎症、细菌感染和肿瘤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在 ACS Nano、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ta Biomater. 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篇;撰写英文专著1部,英文专著章节1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获得授权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项。

 

马明 特聘研究员

西安交通大学

2017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电驱动CO2转化的研究;2017—2018年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18—2020年,在丹麦科技大学与西门子公司合作从事CO2电转化工业化应用的研究;2021年入职西安交通大学 (特聘研究员、博导)。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申请中国专利4项。现已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自2022年以来,担任 Science、Nature、Nature Reviews、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 等国际顶级期刊独立审稿人,以及 eScience 期刊青年编委。

 

张楠 助理研究员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化学博士,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再生与重建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纳米药物用于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栓等疾病的治疗。2015年6月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士学位;2022年12月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期间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目前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助理研究员。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者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 (xzy012023100)。

 

黄博 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博士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系。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入选“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学者”、“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及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等人才项目。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奖”。从事新型金属纳米合金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主办单位

 

合作单位

 

 

MDPI已成功举办过多场学术研讨会,旨在为领域内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相信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可以为广大青年学者及研究人员在英文学术写作和发表以及学术研究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指导和探讨。

 


 

Nanomaterials 期刊介绍

 

主编:Shirley Chi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

期刊主题涵盖纳米材料 (纳米粒子、薄膜、涂层、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量子点、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纳米技术 (合成、表征、模拟等) 以及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生物医药、能源、环境、电子信息等) 等。

2022 Impact Factor

5.3

2022 CiteScore

7.4

Time to First Decision

13.6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

33 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