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Remote Sensing期刊编委,浅谈期刊发展现状 | MDPI 人物专访

发表时间:2021-01-18 阅读量:8374

 

为了更全面详细地了解Remote Sensing中国区编委会成员们对期刊发展的想法,期刊责任编辑汪霄箭先生带领编辑部拜访了期刊编委会成员。本期,拜访了中国科学院戴永久院士武汉大学耿江辉教授武汉大学张乐飞教授,探讨了编委们对期刊发展和宣传方面的建议。

 


期刊编委介绍

 


戴永久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中山大学教授

 

戴永久院士长期致力于陆面过程和数值模式方面的研究,在数值天气、气候和地球系统模式的陆面过程模式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和开创性贡献。他研发了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广泛应用的陆面过程模式,其为及集模式、资料、参数优化、高性能计算等为一体的陆面模拟系统,为陆面过程机理、陆地表层格局变化等提供了综合的数值模拟研究平台。他的研究成果在气象、水文、生态环境等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重要影响。

 


耿江辉教授,武汉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耿江辉教授长期致力于卫星精密定位与地震速报和预警等方向的研究,其研究领域包含GNSS高精度实时数据处理 (精密单点定位及快速模糊度解算)、GNSS和强震仪数据融合、实时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大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旋转地震学、高精度地壳形变监测、高精度卫星精密定轨和卫星大地测量等多个方面,并且,他在科研和教育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张乐飞教授,武汉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乐飞教授是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优秀指导老师。他长期致力于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向的研究,已发表SCI期刊论文73篇,CCF A类会议1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他的研究成果被5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5位AAAS/ACM/SIAM会士和77位IEEE会士引用,总引用4748次,SCI他引2266次,入选ESI热点论文3篇、ESI高被引论文12篇。他曾获2018年人工智能会议IJCAI的杰出论文奖和2018年数据挖掘会议ICDM DELL Workshop的最佳论文奖。他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英国皇家学会合作交流项目等。他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次),担任IJCAI (CCF A类会议)、ICME (CCF B类会议) 的高级程序委员会成员等。


访谈内容

 

 

如何才能为吸引更多的学者?


戴永久院士表达了对Remote Sensing期刊和Land期刊的肯定,他认为两个期刊能吸引学者们投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期刊能保持一个很好的曝光度,因此文章发表后被引用情况也比较好。而关于期刊的未来发展,戴院士建议期刊在参加EGU、AAG类国际性地理学科的学术会议时,可以更多地和对期刊感兴趣的学者进行面对面地交谈。因为此类会议可以使期刊被更多学者认识和了解。

 


如何才能提高文章质量?


耿江辉教授对Remote Sensing期刊的工作流程和各种标准都非常熟悉,谈话期间也为期刊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耿教授建议期刊可以考虑增加拒稿率,同时也应该加强和顶尖实验室的交流合作,这样更有助于提高期刊发表的文章质量。

 


期刊的发展应面向哪一方面?


张乐飞教授的访谈内容更多地是关于期刊发展现状以及编委会成员的分工和责任。张乐飞教授提到目前Remote Sensing发表的文章遍布全球各个国家,而中国遥感领域的发展如此蓬勃,期刊应该与遥感领域领先的中国团队进行更多的交流合作。在访谈中了解到,张乐飞教授对期刊新开设的Section "AI Remote Sensing"非常感兴趣,希望承担更多学术编辑的责任,期待之后与张教授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结语

 


Remote Sensing编辑部在对期刊编委的拜访中收获良多,其中耿江辉教授的建议与Remote Sensing近期发展规划不谋而合,更加坚定了期刊提高发表文章质量的决心。经过沟通,编辑部向我们的读者展示了部分访谈内容。希望通过这些拜访和宣传活动,能增强期刊与中国区编委会成员、作者、审稿人的联系。

 

 

Remote Sensing (ISSN 2072-4292; IF:4.509) 是一个与遥感学科相关的国际型开放获取期刊。其期刊范围涵盖遥感科学所有领域,从传感器的设计、验证和校准,到遥感在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城市建筑等各方面的广泛应用。Remote Sensing采取单盲同行评审,一审周期约为15.8天,文章从接收到发表仅需2.7天。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MDPI中国办公室编辑负责撰写。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mdpicnmarketing@mdp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