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drology 地下水污染:来源、机制及防治 (第二版)
地下水资源对于维系生态系统平衡以及促进人类健康和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其潜在的利用价值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复杂多样,既包括自然因素,如盐度和砷的污染,也包括人为因素,如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工业化学品以及污水的排放。为了有效应对地下水污染问题,我们必须识别污染源,并深入理解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转化机制。这一基础性研究工作具有关键意义,能为后续制定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相较于污染后的治理修复,采取预防性措施和早期干预更具优势,既能显著降低治理成本,又可避免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造成不可逆损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强、显现周期长的特点,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导致治理时机延误。因此,在污染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及时采取系统化的治理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客座编辑:Pantelis Sidiropoulos; Ilias Siark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