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arations:分离技术和功能材料在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研究 | MDPI Seminar
发表时间:2025-04-15 阅读量:43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电催化降解技术凭借其高效、环保的特性,为抗生素废水处理提供了新途径;生物质基活性炭作为绿色吸附材料,其微波辅助制备方法显著提升了吸附性能,在污染物去除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纳滤膜技术作为膜分离领域的重要分支,通过反应性纳米气泡调控其微结构,实现了离子分离性能的突破性提升。这些关键技术都蕴含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次线上研讨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 Separations 期刊编委、同济大学谷红波副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携手天津科技大学韦会鸽副教授和同济大学王巧英研究员共同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直播观看方式
小鹅通直播间
https://dbofi.xetlk.com/sl/3AJYGK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进入小鹅通直播间观看直播。
MDPI开放科学视频号
MDPI学者交流群
![]() |
识别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备注“学校+姓名+研究方向”,邀您加入 MDPI 学者交流群,获取直播链接,掌握直播动态,交流科研经验。 |
会议时间
2025年4月22日 19:00—21:00
会议议程
● | 19:00—19:10 谷红波 副教授 | |||||||||||||||||||
会议主席致辞 | ||||||||||||||||||||
● | 19:10—19:40 谷红波 副教授 | |||||||||||||||||||
报告题目:抗生素电催化降解研究 | ||||||||||||||||||||
● | 19:40—20:10 韦会鸽 副教授 | |||||||||||||||||||
报告题目:微波辅助制备生物质基活性炭及其吸附性能 | ||||||||||||||||||||
● | 20:10—20:40 王巧英 研究员 | |||||||||||||||||||
报告题目:基于反应性纳米气泡调控的纳滤膜离子分离机制研究 | ||||||||||||||||||||
● | 20:40—21:00 | |||||||||||||||||||
提问交流环节 |
会议主席介绍
谷红波 副教授
同济大学
Separations 期刊编委
同济大学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入选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以及上海市科协“飞翔计划”。现担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纳米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和智能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工作,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 Chemical Society Review、Advanced Materials 等国际著名SCI收录期刊,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7篇、热点论文10篇;引用10840次,h-index为6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担任国际期刊 Emerging Materials Research 主编。截至目前,在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0余次,并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和“优秀报告”等荣誉,曾担任中国科协第373期青年科学家论坛暨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发展论坛执行主席,第三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 (CCCM3) 国际分会场2分会场主持人和国内分会场8分会场副主持人,第四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 (CCCM4) 纳米复合材料分会场主持人,以及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49期“功能纳米复合材料”高端学术沙龙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报告题目:抗生素电催化降解研究
报告简介:
该报告介绍了抗生素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处理方法,并结合静电纺丝工艺、树脂固化工艺和高温煅烧工艺制备了用于电化学降解抗生素污染物的催化剂,其中包括基于聚乙烯吡咯烷酮静电纺丝的磁性纳米复合纤维和钙钛矿纳米纤维以及基于树脂基体的磁性材料等。这些材料均表现出优异的抗生素电化学催化降解性能。如使用5%质量分数的硝酸铁和硝酸钴作添加剂,制备得到高聚物纳米复合纤维,在800 ℃的温度下煅烧30 min,所得到的磁性碳纳米复合纤维在1.0 V电压下、电解质为Na2SO4时对四环素的电催化降解效果最佳,在通电12 h的条件下对20 mL、30 mg/L四环素溶液的降解率为95.28%。经过空气中250 ℃煅烧120 min,再在氮气中650 ℃下煅烧60 min得到的钙钛矿纳米纤维表现出最好的纳米纤维结构和最佳的电催化降解性能。该钙钛矿纳米纤维在1.0 V电压下,对30 mg/L的四环素溶液进行1 h的电化学降解,降解效率高达87.8%。将树脂碳化后制备成碳材料,作为电极对四环素进行电催化降解实验,发现电极材料制备的最佳退火温度为850 ℃ (即PM850电极性能最佳),在1.0 V偏置电压 (vs. SCE) 下降解30 mg L-1的四环素4 h,四环素降解率达到97.63%,循环测试10次后,四环素降解率降低为93.43%,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主讲人介绍
韦会鸽 副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天津市青年优秀人才”、“天津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天津科技大学海河学者培育计划”等人才计划。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天津市青年托举人才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优秀归国人才项目;参与了天津市科委新材料科技重大专项等。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20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申请专利10余项。
报告题目:微波辅助制备生物质基活性炭及其吸附性能
报告简介:
本报告介绍了一种通过回流-微波辅助活化法制备具有高亚甲基蓝吸附性能活性炭的简便方法。以低成本农业废弃物玉米芯为前驱体,首先在活化剂 (ZnCl2或KOH) 水溶液中进行回流预处理,随后进行微波辅助活化。与传统工艺中通常需要24 h浸泡相比,回流预处理时间显著缩短至4 h,同时极大促进了活化剂在前驱体中的扩散;而微波辅助活化赋予活性炭多级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 (如KOH预处理活性炭可达1405 m2/g)。该活性炭表面富含羟基等含氧官能团,基于静电相互作用对模型吸附质亚甲基蓝展现出高吸附容量。在最佳条件 (KOH与玉米芯浸渍比2:1 (wt.%)、微波功率600 W、微波时间7 min) 下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容量高达636.94 mg/g。此外,该活性炭可通过碱性溶液高效再生,经三次再生后仍保持理想吸附性能。这些发现证实了回流-微波辅助活化法制备高性能吸附活性炭的可行性。
王巧英 研究员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省部级人才称号。兼任国际期刊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青年编委、Processes 期刊客座编辑、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委员等。研究方向为膜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2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8篇,累计他引3200余次,H-index为33。申请国家/国际发明专利46件,其中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件,实现成果转让3件,获软件著作权3项,参编行业标准3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研奖励。
报告题目:基于反应性纳米气泡调控的纳滤膜离子分离机制研究
报告简介:
本研究利用1,3-二氨基胍 (DAG) 在碱性条件下原位产气聚合的特点,将反应性纳米气泡引入聚酰胺分离层,阐明了纳米气泡夹层对纳滤膜物质传输和离子分离影响机理,系统分析了各类参数对膜性能的影响,探究了膜长期运行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气泡夹层为水分子提供了更短的传输路径,有效降低了膜阻,同时气泡层产生的皱褶形貌增加了膜的比表面积和有效过滤面积,增强对离子的截留,提高Mg/Li选择性,在增强的Donnan效应和孔径筛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克服Trade-off效应的高通量高选择性纳滤膜。
相关栏目
Materials in Separation Science
分离科学中的材料
点击链接,了解栏目详情:https://www.mdpi.com/journal/separations/sections/analysis_materials。
主办单位
合作单位
Separations 期刊介绍
主编:Frank L. Dorman, Dartmouth College, USA
期刊主要涵盖分析分离和纯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理论和方法、设备和技术以及计算模型。期刊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化学分离和表征、天然产物分离、药物分离、环境分离与监测、分离材料、能源分离、纯化技术与工艺、食品分离、毒素分离与评估、色谱法和分离方法、生化和生物分离、法医和医学分离。
2023 Impact Factor | 2.5 |
2023 CiteScore | 3.0 |
Time to First Decision | 15.1 Days |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 2.9 Days |
点击链接,订阅 Separations 期刊最新资讯:https://www.mdpi.com/journal/separations/toc-alert。
![]() |
识别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备注:学校+姓名+研究方向,邀您加入 Separations 学者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