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organisms 专题研讨会:微生物学前沿探索 | MDPI Seminar
发表时间:  2025-06-24    阅读量:  84

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微生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最广泛存在的生命形式之一,正扮演着推动医学、农业、环境科学乃至合成生物学等多领域创新的关键角色。从人体皮肤微生物组的研究到城市环境中生物气溶胶群落特征的探讨,再到深海环境微生物腐蚀与防护技术的发展,以及根瘤菌诱导代谢物和微生物群落协同增强大豆铝耐性的探索,微生物研究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本期研讨会,Microorganisms 期刊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全哲学教授、青岛大学聂昌亮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瑞永研究员以及华南农业大学连腾祥副教授作为主讲人将围绕微生物学前沿探索这一主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未来展望,期待与各位学者共同交流。

 

 

会议时间 

 

2025年6月26日 19:00—20:30

 

 

 直播观看方式 

 

小鹅通直播间

https://9g0ug.mk.xet.citv.cn/sl/piEfG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进入小鹅通直播间观看直播。

 

MDPI学者交流群

识别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备注“学校+姓名+研究方向”,邀您加入 MDPI 学者交流群,获取直播链接,掌握直播动态,交流科研经验。

 

 

会议议程 

 

19:00—19:15 全哲学 教授
  报告题目:人体皮肤微生物组研究
19:15—19:30 聂昌亮 博士
  报告题目:城市环境中生物气溶胶群落特征研究
19:30—19:45 张瑞永 研究员
  报告题目:深海环境微生物腐蚀与防护技术
19:45—20:00 连腾祥 副教授
  报告题目:根瘤菌诱导的代谢物和微生物群落协同增强大豆铝耐性
20:00—20:30
  提问交流环节

 

 

嘉宾介绍 

 


全哲学 教授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7年获北京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97~2005年在韩国科学技术院 (KAIST) 攻读硕士和博士。2005年回国后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专家组学术秘书。Microorganisms、Journal of Microbiology PLoS ONE 编委。鉴定命名了细菌1个新纲 (Class) 和厌氧氨氧化菌 (Anammox) 的第5个候选属。开发了基于宏转录组的不依赖于“通用”引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并基于高简并引物的两步PCR方法,发现全程硝化菌 (Comammox) 的广泛分布,并正对此开展富集培养实验。长期与强生公司开展皮肤微生物组相关合作研究。正参与进行人体微生物组和虫媒肠道微生物组相关多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报告题目:人体皮肤微生物组研究

报告简介:皮肤是一个生态系统,微生物在此系统中起重要作用。随着人体微生物组研究的热潮,人体皮肤微生物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孩皮肤微生物组随年龄增加其微生物多样性也增加,并且其微生物组成与其母亲微生物组有紧密联系,并且顺产或剖腹产对小孩皮肤真菌组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十岁。此外,研究表明护肤品可以通过皮肤微生物组减缓环境污染对皮肤理化特性的影响。并将讨论人体皮肤微生物组研究趋势和研究展望。

 


聂昌亮 博士
青岛大学

 

现就职于青岛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2020年在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取得博士学位,环境工程专业。2023年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开展博士后工作,获得“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企业合作横向项目等。参与合作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 Environ. Int.、Sci. Total. Environ.、Renew. Energ. 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担任 Microorganisms Water 期刊的客座编辑。

 

报告题目:城市环境中生物气溶胶群落特征研究

报告简介:近年来,生物气溶胶因其在大气环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部分微生物的致敏性和致病性,对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报告以城市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大气颗粒物样本,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系统揭示了城市环境中生物气溶胶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潜在来源。

 


张瑞永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引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入选首届“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腐蚀与污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生物湿法冶金大会 (IBS) 学术委员、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副主编。在海洋微生物腐蚀与防护、极端微生物代谢机制等方面有创新成果,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目前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海环境设施附着微生物群落及腐蚀机制研究”。

 

报告题目:深海环境微生物腐蚀与防护技术

报告简介: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和能源,深海资源但深海的独特性与苛刻性导致深海关键工程装备设施面临严重的腐蚀危害。其中深海微生物腐蚀及控制技术是亟待认识和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然而,深海微生物腐蚀的研究存在腐蚀微生物分离困难、深海条件模拟困难等问题。聚焦于以上科学技术难题,研究团队深入归纳了当前深海微生物腐蚀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连腾祥 副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

 

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作物微生物互作、大豆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的培育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广东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帮扶任务等项目;解析了大豆通过根际微生物耐酸铝的分子机制。中国土壤学会生物和生化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担任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iMeta、《土壤与作物》编委,《广东农业科学》编委/青年编委;以第一作者或最后通讯作者在 Trends in Microbiology、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Biochar 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与审定国审大豆品种2个,获得大豆品种保护权9个。参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报告题目:根瘤菌诱导的代谢物和微生物群落协同增强大豆铝耐性

报告简介:铝 (Al) 毒性是酸性土壤中限制作物生长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根瘤菌接种被认为能够缓解铝毒性,但其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以赋予铝抗性的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发现,根瘤菌能够分泌特定的代谢产物,如D-山梨醇和焦儿茶酚,并诱导根系分泌物发生变化,例如铁蔗糖和阿拉伯醇乙酸酯。这些根系代谢产物随后吸引有益微生物,如赖氨酸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和黑曲霉。值得注意的是,由不同界别多种分类群组成的人工合成微生物群落,被铝抗性和铝敏感大豆品种共同招募,显著增强了铝耐性,使大豆的生物量和产量分别增加了33.7%和14%,花生的生物量和产量分别增加了16%和6.7%。这些发现揭示了在铝胁迫条件下调节微生物招募的关键代谢产物,并强调了根瘤菌在促进和协调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的关键作用。这些见解对于推进提高豆科作物铝耐性的策略至关重要,从而有助于促进酸性和养分匮乏土壤中的农业可持续性。

 

 

主办单位 

 

             

 


 合作单位 

 

 


Microorganisms 期刊介绍

 

主编:Nico Jehmlich, UFZ-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Germany

 

期刊主题涵盖微生物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主要发表环境、植物、食品、肠道、医药、技术等微生物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章。现已被 SCIE (Web of Science)、PubMed (NLM)、Scopus 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2024 Impact Factor 4.2
2024 CiteScore 7.7

Time to First Decision

11.7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2.7 Days


点击下方链接,订阅期刊最新资讯。

https://www.mdpi.com/journal/microorganisms/toc-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