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ensors专题研讨会:超高灵敏光纤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仪器研发 | MDPI Seminar
发表时间:  2025-09-26    阅读量:  240

光纤传感技术正在重塑生物医学检测的未来!从早期疾病诊断到精准治疗,从分子互作探测到微环境监测——超高灵敏度、微型化、抗干扰的光纤生物传感器,正成为生命科学前沿与临床转化的重要桥梁。

本次研讨会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来自四川大学的罗泽伟特聘副研究员作为会议主席,携手暨南大学黄赟赟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卢梦迪副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杨熙副教授,共同分享关于超高灵敏光纤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仪器研发的相关报告。欢迎您通过下文预约直播,共同参与学术盛宴!

 


会议信息  

 

时间

 

2025年9月26日 19:00—21:00

 

观看通道

 

点击下方链接,观看直播。

https://9g0ug.mk.xet.citv.cn/sl/4tNTiZ

 

 

会议议程

 


主讲嘉宾 

 

 

黄赟赟 研究员

暨南大学

 

 

黄赟赟,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暨南英才计划杰出青年”。从事超灵敏光纤生物传感器研究十余年,聚焦疾病诊疗重大需求,建立了光纤生化传感器界面增敏机制和治疗功能集成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类项目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以一作/通讯作者在 Science AdvancesLightAdvanced Materials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4篇,多篇文章被遴选为当年Hot Paper和封面文章,总引用2600余次;任“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超声医学创新与发展管理分会”委员,以及期刊客座编辑和青年编委、全国学术会议专题委员。

 

报告题目:多功能光纤在检测与治疗方面的应用

报告简介:重大疾病的早期诊疗至关重要。光纤传感器结构小巧、抗电磁干扰,在疾病诊疗中潜力巨大。聚焦疾病诊疗重大需求,我们建立了光纤生化传感器界面增敏机制,将传感器灵敏度从ng/mL量级提升至fg/mL量级,实现对早期真菌感染、超级细菌生物膜和卒中疾病的高灵敏度、稳定、快速检测。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展了光纤治疗功能集成方法,通过界面构建在光纤传感器上装载治疗元件,集成了光纤提取内容物——检测内容物,以及光纤检测与光热、光动力治疗和释药功能,实现了光纤筛选、杀死癌细胞的过程。

 

 

卢梦迪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卢梦迪,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2016-2018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联合培养;2019-2021年在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工作;2021年6月特评为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及其生化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共振光谱调制规律和可控微纳制备技术,研发适用于生物医学精准快速原位检测的传感检测平台。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等项目;在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ACS Sensors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大连市青年才俊、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

 

报告题目:离散纳米结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多参量共振调制与分子传感

报告简介:生物特征分子的快速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预后分析和药物开发等医疗领域具有迫切需求和广泛应用前景。表面等离激元传感技术在纳米级薄膜及分子界面实时探测领域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其中,基于离散纳米粒子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其对紧贴纳米颗粒表面的分子结合事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而对远离表面的溶液本体折射率变化相对不敏感,从而显著提升检测特异性和信噪比。但由于其本征无序性、局部聚集和结构制造缺陷,在精确探究激发效率与传感特性方面面临挑战。本报告聚焦研究和发展高灵敏度、特异性和简捷快速的离散纳米粒子结构生物分子传感检测技术,深入分析微观尺度纳米粒子等离激元耦合行为与宏观尺度光谱性能调控规律,并开发基于嵌段共聚物有序模板的可调控离散纳米粒子结构自组装策略,建立适用于微型等离激元生化检测平台的高普适性可调谐传感单元。

 

 

杨熙 副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杨熙,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聚焦于微纳光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发展微纳光学增强的传感技术,实现高性能生物传感。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主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创新引智基地等项目。迄今,以第一/共一/通讯作者在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Advanced ScienceNano Letters 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参编“十四五”重大出版工程规划项目专著1章;担任一区期刊Guest Editor。

 

报告题目:基于光纤微腔激光的高性能生物传感研究

报告简介:光纤微腔激光集成了光纤微腔和微流通道,继承了微腔和激光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开展高性能的生物传感。利用光学微腔增强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光纤的高重复性、低成本和高表面体积比,本研究提出了光纤微腔激光传感新方法、新结构,打破了“传感灵敏度与一次性”的相互限制,实现了高灵敏、一次性和快速的生物传感。随着新方法、新材料、新结构的涌现,光微流激光技术将快速发展,有望在重大疾病诊断和环境监测中得到应用。

 


会议组织方  

 

主办单位

 


合作单位

 

 


 


   Biosensors 期刊介绍

 

主编:Giovanna Marrazza, University of Florence, Italy

 

期刊主要发表生物传感器及其技术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内容涵盖DNA芯片、微流体装置、纳米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生物传感器制造、生物传感器材料、芯片实验室技术和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药、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2024 Impact Factor 5.6
2024 CiteScore 9.8

Time to First Decision

21.8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2.8 Days

 

点击下方链接,订阅期刊最新资讯。

https://www.mdpi.com/journal/biosensors/toc-alert

会议主席
罗泽伟 特聘副研究员

四川大学

 

罗泽伟从事光纤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前期制备了直形、U形和Ω形光纤,开发了系列高折射率灵敏度的光纤LSPR传感器,成功证实了细胞传感/光热治疗一体化光纤传感器的可行性。主持国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陕西省/四川省科技厅等项目多项,参与国自然面上项目多项;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篇)、Analytical Chemistry (3篇)、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4篇) 、ACS Sensors (2篇) 和 Optics Letters 等光学传感器领域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共计30篇,累计发表SCI论文60篇,H-index为28,他引19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6项;担任 Biosensors 客座编辑,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BME Frontiers、《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以及 ResearchACS Applied Material & InterfacePharmacological ResearchPhysics of FluidsPhotonic Sensor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 and Measurement 等SCI期刊的审稿人;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谱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智能制造专家库顾问团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