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一直被全球公认为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科学荣誉。2025年诺贝尔奖将于10月6日至13日陆续公布,其中物理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7日17:45正式揭晓。围绕诺贝尔奖成果的前瞻性探讨,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科研领域的热点与前沿进展,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普及价值。
为共同见证这一科学盛事,MDPI将举办中文和英文两场线上论坛,邀请全球知名学者共赴云端圆桌,分享对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预测见解,并深入探讨物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文论坛
会议时间
2025年10月7日 16:30-18:30
会议议程
● | 16:30-16:35 | |||||||||||||||||||
会议开场 | ||||||||||||||||||||
● | 16:35-17:45 | |||||||||||||||||||
成果前瞻: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过去与未来 |
||||||||||||||||||||
● | 17:45 | |||||||||||||||||||
奖项公布 | ||||||||||||||||||||
● | 17:45-18:25 | |||||||||||||||||||
结果讨论: 获奖成果的科学突破与社会价值 |
||||||||||||||||||||
● | 18:25-18:30 | |||||||||||||||||||
会议闭幕 |
会议观看通道
点击下方链接,观看直播。
https://9g0ug.mk.xet.citv.cn/sl/2y2cry
英文论坛
会议时间
2025年10月7日 20:30-21:50 (北京时间)
会议议程
● | 20:30-20:35 | |||||||||||||||||||
会议开场 | ||||||||||||||||||||
● | 20:35-21:15 | |||||||||||||||||||
圆桌讨论:物理学研究的突破和未来影响 | ||||||||||||||||||||
● | 21:15-21:25 |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介绍 | ||||||||||||||||||||
● | 21:25-21:45 | |||||||||||||||||||
圆桌讨论:获奖成果对科学和社会的意义 | ||||||||||||||||||||
● | 21:45-21:50 | |||||||||||||||||||
会议闭幕 |
会议官网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会议官网。
https://sciforum.net/event/NPR2025P
会议观看通道
点击下方链接,免费注册预约会议。
https://us02web.zoom.us/webinar/register/1517574262157/WN_rOQKdWUASAKnuWJiANy0BQ#/registration
有奖预测
MDPI邀请您参与2025年诺贝尔奖预测活动,与我们分享您心中的诺贝尔奖得主。关注“MDPI开放科学”微信公众号,并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预测问卷,若您给出的预测答案趋近于最终结果,即可赢得定制奖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的预测提交截止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10月6日、10月7日、10月8日17:00,逾期提交将视为无效。
点击下方链接,填写预测问卷https://www.surveymonkey.com/r/9Q9KY6L
主办单位
![]() |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备注“学校+姓名+研究方向”,邀您加入 MDPI 学者交流群,获取直播链接,掌握直播动态,交流科研经验。
|
期刊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南京大学学士和博士,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剑桥大学、科隆大学 (洪堡研究员)、伊利诺伊大学、清华大学高研中心工作。2005至2023年任复旦大学教授,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 (其间在得克萨斯大学工作一年)。后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该校上海研究院维尔切克量子中心副主任。从事理论物理若干方向研究,特别关注量子信息学与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的交叉课题,并长期研究物理学史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物理学发展态势有深入了解,从事大量科学传播工作,包括大量关于诺贝尔奖的文章、演讲和对谈。发表物理专业论文约100篇,物理学史与科普文章约150篇。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Galaxies 期刊编委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黑洞反馈与宇宙线天体物理研究团组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及台学术委员会委员。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获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及瑞士多所高校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获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Zwicky Prize Fellowship,曾任上海市天文学会理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黑洞天体物理、星系演化及宇宙线天体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Universe 期刊编委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APS Fellow),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从事粒子物理、量子引力和宇宙学及其交叉方向的研究。曾在德国 DESY 国家实验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曾获得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 (Robert T. Poe Prize)、中国物理学会“王淦昌物理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清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等荣誉。现任国际期刊 Physics of the Dark Universe、Nuclear Physics B、Research 编委。
Universe 期刊编委
2015年获北京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随后三年在德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所和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做博士后。2018年加入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引力天体物理,用引力波与脉冲星等天体物理观测检验基础物理理论。2018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2年获阿里达摩院青橙奖;现担任德国马普学会资助的“马普伙伴合作组”组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Symmetry 期刊编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讲席教授,安徽省基础学科 (理论物理) 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聚焦中高能核物理理论,研究方向为高温高密夸克物质性质、高能碰撞中的自旋效应、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信号、流体动力学应用等。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奖项。
河南师范大学理论物理中心/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Universe 期刊编委
河南师大理论物理中心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荣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和日本东北大学兼职教授。一直从事高能物理理论的唯象研究,在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方面有系列深入的研究,重点研究与顶夸克、希格斯和暗物质有关的新物理理论 (特别是超对称理论),近年来把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高能新物理的探索并开展粒子宇宙学 (宇宙相变和引力波) 的研究。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rmany
Condensed Matter 期刊栏目主编
ELTE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 Hungary
Universe 期刊栏目主编
University of Szczecin, Poland
Universe 期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