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语义通信作为新一代通信范式,正成为学术与产业界关注的前沿焦点。与传统通信仅保障符号无差错传输不同,语义通信致力于实现信息意义的准确传递与理解,其核心在于突破香农信息论的局限,构建以语义信息理论为基础的新框架。语义通信关键技术包括语义信息提取与表征、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语义-信道适配等,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通信技术,显著提升通信效率与可靠性。未来,语义通信技术将在6G网络、物联网、人机交互、智能驾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智能普惠与高效互联提供核心支撑。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陶梅霞、上海科技大学副教授吴幼龙就语义通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主题演讲,北京邮电大学牛凯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共同探讨语义通信的理论创新、技术挑战与应用前景,推动通信技术向“语义赋能”的新阶段迈进。
会议信息
时间
2025年10月10日 19:00—21:00
直播通道
//小鹅通直播间//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小鹅通直播间。
https://9g0ug.mk.xet.citv.cn/sl/1O4YIS
会议议程
| ● | 19:00—19:10 | |||||||||||||||||||
|
牛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 主席致辞 |
||||||||||||||||||||
| ● | 19:10—19:50 | |||||||||||||||||||
|
张平教授,北京邮电大学 6G,通信与人工智能高效融合 |
||||||||||||||||||||
| ● | 19:50—20:15 | |||||||||||||||||||
|
陶梅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语义通信系统设计:挑战与进展 |
||||||||||||||||||||
| ● | 20:15—20:40 | |||||||||||||||||||
|
吴幼龙副教授,上海科技大学 基于信息瓶颈理论的语义信息处理和传输 |
||||||||||||||||||||
| ● | 20:40—21:00 | |||||||||||||||||||
| 提问交流环节 | ||||||||||||||||||||
会议主讲人
![]() |
张平 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无线通信系统专家。现任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担任IMT-2020 (5G) 专家组成员、IMT-2030 (6G) 推进组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首席科学家、国家863“网络与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届国际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我国自主可控的移动通信技术成为国际主流做出了基础性贡献。提出适应于高速宽带的移动通信传输及组网理论与技术,研制出首个TDD 4G试验系统,验证了我国4G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攻克多模测试技术并研制出商用仪器仪表,填补了产业界空白;提出了语义信息论,攻克了现代语义通信的关键技术,研制了试验平台,牵头建立了全球首个面向6G智能通信融合外场试验网,推动了6G技术和标准化进程。研究成果为我国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2017 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2018 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
报告题目:6G,通信与人工智能高效融合
报告简介:
通信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报告首先将回顾AI技术的发展,总结当代通信系统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指出语义通信是新的通信技术范式,能够实现通信与AI深度融合。然后,将探讨人类智能与ComAI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分析ComAI的理论基础——语义信息论,阐述ComAI的外延与内涵特征。接着介绍ComAI的关键技术,包括语义基、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JSCC) 以及模分多址 (MDMA) 技术的基本原理。报告将进一步阐述语义通信的6G标准化进展,介绍面向6G的智能通信融合外场试验网以及语义通信在卫星通信等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最后,总结ComAI对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指导作用,从标准工作、产业应用等各个方面提出建议与展望。
![]() |
陶梅霞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IEEE Fellow,主要从事无线通信与网络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包括边缘智能、语义通信、通感算一体化、智能信道建模与波束管理等。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IEEE通信学会马可尼论文奖、IEEE通信学会海因里希赫兹论文奖以及国际会议ICCC 2015、WCSP 2022和WCSP 2012最佳论文奖等。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金委杰青、重点、面上等项目。
报告题目:语义通信系统设计:挑战与进展
报告简介:
作为人工智能与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通信新范式,语义通信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同于传统通信仅关注比特传输,语义通信采用 “先理解,后传输”的端到端优化设计理念,能显著提升通信效率,增强下游任务执行效果。本报告将围绕当前语义通信系统设计研究面临的三个关键挑战:与数字通信系统的兼容性问题、语义编码的可解释性问题及动态信道条件下的自适应问题,介绍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进展。
![]() |
吴幼龙 副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
|
现任上海科技大学常任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论、语义通信和边缘人工智能。吴博士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工程系,博士毕业于巴黎高科高等电信学院。2014~2016年,他加入慕尼黑工大从事博士后和高级研究员工作。目前已在IEEE TIT、JSAC、TON、TIFS、TCOM 等国际重要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等支持的多个项目。吴博士于2017年获得德国洪堡学者荣誉,2018年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2024年入选上海市通信学会青年英才。
报告题目:基于信息瓶颈理论的语义信息处理和传输
报告简介:
未来通信将以人为核心、以目标为导向来构建“智慧内生”网络。语义通信作为新的通信范式,仅关注传输与任务相关的语义信息,因此能显著降低通信开销和提升用户体验。现有语义通信方案通常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特定任务场景进行单独设计,面临着可解释性差、可扩展性低以及缺乏统一理论指导等挑战。本报告将以信息论为指导,拓展信息瓶颈理论在语义通信的应用,提出面向多任务语义通信的多重率失真理论,构建基于鲁棒信息瓶颈理论的联合信道语义编码框架,旨在提出统一且有效的理论原则来指导语义信息处理和传输,解决语义通信的任务多目标、信道噪声干扰等问题,实现高效、可解释、可拓展的语义通信。
精选文章
1. Extended Blahut–Arimoto Algorithm for Semantic Rate-Distortion Function
Yuxin Han et al.
2. Importance-Aware Resource Allocations for MIMO Semantic Communication
Yue Cao et al.
主办单位

合作单位

Entropy 期刊介绍
主编:Kevin H. Knuth, University at Albany, USA
期刊主要发表熵和信息论的相关文章,涉及学科领域有:热力学、统计力学、信息论、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及宇宙学、量子信息和复杂体系等,当前位于JCR 物理多学科二区。
| 2024 Impact Factor | 2.0 |
| 2024 CiteScore | 5.2 |
|
Time to First Decision |
21.8 Days |
|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
2.6 Days |
点击下方链接, 订阅 Entropy 期刊最新资讯。
https://www.mdpi.com/journal/Entropy/toc-alert
![]() |
识别二维码,加入MDPI学者交流群,获取直播链接,掌握直播动态,交流科研经验。 | |||||||||||||||||||

北京邮电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论与编码、智能信号处理。现为北京邮电大学“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与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信息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63项目、重大专项项目。在IEEE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项,所提极化码高可靠编码方案写入5G标准,荣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在智慧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荣获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创新二等奖。撰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移动通信原理》,荣获全国电子信息类优秀教材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