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在我国坚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宏大背景下,我们能源动力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挑战在于,我们必须直面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在高效清洁利用上的核心瓶颈;机遇在于,一系列颠覆性零碳能源技术与系统优化方案正在涌现,为构建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提供了新路径。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欧阳子区研究员担任会议主席,携手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蔡军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的乌晓江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的王长安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的郭欢副教授带来五场精彩的报告分享。各位主讲嘉宾将聚焦能源清洁转化的核心技术,共绘一幅能源技术创新的美好图景。期待您的参与!
会议信息
会议时间
2025年10月28日 18:00-21:00
直播渠道
点击下方链接,观看会议直播。
https://9g0ug.xetlk.com/sl/dtxvc
会议主席

欧阳子区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电站灵活调峰、煤与零碳燃料耦合发电、煤炭清洁燃烧、燃烧新技术及污染物控制等研究。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开发了煤粉预热燃烧技术,并实现工程示范与工业应用。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37篇;申请专利60余项,授权3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5项;完成专著一部;完成技术成果鉴定3项。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骨干岗位、先导项目总体组专家、青促会优秀会员、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青年团队等,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
报告题目:无烟煤宽负荷燃烧与变负荷动态燃烧特性研究
报告简介:无烟煤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煤,现有的无烟煤燃烧技术低负荷条件下容易出现燃烧不稳定甚至熄火现象,成为限制无烟煤锅炉宽负荷运行的关键瓶颈。在通过提高燃烧温度、增加停留时间等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时,引发了NOx排放高、炉内受热面高温腐蚀与结渣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无烟煤锅炉在宽负荷下的稳定着火、高效燃尽以及低NOx排放的安全运行,是当前技术突破的核心挑战。本报告介绍了基于煤粉流态化预热改性的无烟煤宽负荷低NOx燃烧技术,并报告了改技术在MW级中试规模试验台上的研究成果,通过煤粉流态化预热改性燃烧可以改变煤粉常规燃烧模式,破解无烟煤高效燃烧和低NOx排放的技术难题,实现无烟煤宽负荷高效清洁燃烧。
主讲嘉宾

蔡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青年委员会首届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专项会评专家,《洁净煤技术》中文核心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固体燃料燃烧/热转化 (热解、气化) 过程强化以及工业窑炉节煤减碳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青年基金等多个项目。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 (3/6)、研究所青年突出贡献奖。发表期刊论文90余篇 (其中SCI收录50余篇),他引1600余次,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授权国家专利4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
报告题目:煤系高岭石煅烧制备活性水泥混合材试验研究
报告简介:水泥工业CO2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0%左右,降低水泥行业碳排放对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熟料替代是减少水泥工业CO2排放的重要途径,煅烧煤系高岭石产物作为水泥熟料的替代品,不但可以提高水泥熟料替代量,实现水泥工业低碳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有效消纳固废,解决煤系高岭石的堆存问题。本报告内容包括:分析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煅烧气氛以及原料粒径对活化及脱碳程度的影响规律,阐明了煤系高岭石煅烧活化机理;介绍了团队在利用循环流化床煅烧煤系高岭石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阐述了煅烧温度和分级配风对煅烧产物活性的影响规律;对照国标对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的要求,对煅烧煤系高岭石产物替代水泥熟料的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

乌晓江 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高碱煤防沾污结渣技术、高碱煤液态排渣锅炉关键技术、煤粉低氮燃烧控制技术、O2/CO2富氧燃烧关键技术、燃煤机组快速灵活调峰蓄/供能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上海市科委重点专项4项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上海市科技发明二等奖1次、机械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 (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
报告题目:新疆高碱煤液态排渣燃烧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简介:我国新疆高碱煤储量丰富,其中准东煤田煤炭储量约3900亿吨 (可供全国使用约100年),但由于煤中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国内已知动力煤种,由此导致的强结渣、沾污现象是限制其大规模工业利用的主要原因。本报告重点介绍了我国新疆高碱煤的赋存形态、高碱煤燃烧过程中的炉内结渣、沾污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采用液态排渣燃烧方式全烧新疆高碱煤的优势、20MWth高碱煤液态排渣中试验证以及300MW等级液态排渣锅炉全烧新疆高碱煤工业验证情况,为探索我国全烧新疆高碱煤提出了新的燃烧方式和解决方案。

王长安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留校工作至今。2014年-2015年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担任中国煤炭学会煤粉锅炉专业委员会委员、《洁净煤技术》青年编委、《绿色矿山》编委等。主要从事化石燃料高效燃烧及污染物控制、可燃固废处理、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150余篇 (其中SCI论文100余篇,ESI工程领域Top1%高被引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曾获得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一等奖、中国电力创新奖一等奖及锅炉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入选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报告题目:基于高压铝-水反应的零碳能源转化机理及其系统方案研究
报告简介:随着能源结构转型,铝燃料以清洁零碳、高能量密度及与水反应制氢的特性,被视为很具潜力的储能储氢载体。基于可再生能源电解氧化铝实现铝的再生,构建“铝-水反应制氢-发电-产物再生”的零碳能源循环。但铝颗粒表面氧化层制约了反应,低温活性活化技术面临氢-热协同利用困难等问题,限制了其作为储能载体应用。因此,本研究以高温高压无催化铝-水反构建新型能源转化系统,研究高压下多类型铝与多相态水的异相反应机制,通过实验与仿真研究反应制氢-放热-固体产物生成特性与反应机理,建立铝燃料循环储能系统模型,分析反应系统与动力循环耦合机制、运行优化策略及储能经济性。研究成果将为铝燃料制氢与能源转化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郭欢 副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压缩气体储能等物理储能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从事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新型电力系统规划、系统现代热力学分析/优化理论等方面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团队计划、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中国科学院先导、北京市科技计划等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累计发表学术论文72篇,多篇论文被国内外科技网站报道。受邀/参与撰写中英文论著3章/节。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荣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5)、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年学者奖等。
报告题目: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性能解析及对应点分析方法
报告简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由于规模大、成本低和寿命长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之一,可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重要支撑作用。本报告以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不依赖化石燃料、效率高) 为研究对象,阐述其性能解析和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在性能解析方面,首先给出了基于系统基本参数的解析解,得到了基本参数蓄热温度、储/释能压力、关键部件效率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解释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其次,得到了基于精细参数的系统性能解析模型,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系统效率随关键精细参数变化的线性/非线性规律。最后,建立了系统有限时间热力学解析模型,获得了系统关键部件尺寸和运行时间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规律,并得到了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系统效率边界。在解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对应性”特点,提出了一定经济/工程约束时用于系统优化的新的分析和优化方法—对应点分析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为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实际分析和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关Topic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in Low-Carbon Energy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30 November 2025
Manuscript submission deadline: 31 January 2027
Topic Editors: Prof. Dr. Ziqu Ouyang, Dr. Hongliang Ding, Dr. Qian Zhang, Dr. Yu Li and Dr. Kang Xu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专题详情。
https://www.mdpi.com/topics/NL2X7V3581
会议组织方
主办单位

合作单位

MDPI专题 (MDPI Topics) 以多学科研究为背景,联合两个或多个MDPI相关期刊,为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创造一个探索、交流、碰撞最新成果的平台。每个专题都由相关学科的优秀学者作为专家团队联合管理和策划,同时还享受便捷高效的MDPI出版服务支持。作者可以向任一参与某专题的MDPI期刊投稿,最终发表的文章都将在该专题主页上集合展示。了解更多MDPI专题信息,欢迎访问:https://www.mdpi.com/topics